天大的猥褻!用千餘枚飛彈實踐「和平精神」的北京奧運

天大的猥褻!用千餘枚飛彈實踐「和平精神」的北京奧運

2006年5月1日 星期一

台客依然是侮辱嗎?

國美館飆「新台風」 跨領域探討台灣文化(自由時報 藝術文化 2006年4月27日星期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究 竟「台客」算不算好的形容詞呢?以前聽見「台客」總覺得是形容人很「聳」似的,現在人們想盡辦法要讓「台客」翻身成為本土文化的正統,那麼,代表台灣本土 文化生活風格的「台客」應該是什麼?國立台灣美術館破天荒舉辦一系列由視覺橫跨表演的活動,企圖以跨領域的視角整體呈現台灣文化,他們稱之為「新台風」! 大家都知道,提到日本,可以聯想和服,提到美國,可以想到西部牛仔,提到台灣,卻不確定該回答什麼,國美館館長林正儀表示,這次籌畫「新台風」的活動,即 企圖由視覺及表演藝術、傳統民俗、懷舊廣告或影片,甚至地方美食等,共同展演呈現,來展現所謂的「台客文化」。

這麼多展演內容的大匯演,看似熱鬧的園遊會,對國美館來說是相當奇特的嘗試,林正儀說,「希望能跳脫美術館制約的模式去認識台灣文化。聽見台灣的聲音、看見台灣的創意、觸摸台灣的軌跡、感受台灣的奮進。」


被歧視還當有趣(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06年4月29日星期六)

■ 陳金萬(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台 客」之名是一種歧視,還是一種流行,也許,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族群經驗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和見解。傳播媒體向來喜歡以新奇的字眼和具有爭議性的內容來炒作話 題、抬高收視率,這些無非都是為了賺錢,至於這樣的作法是否不妥或有欠公平,則非他們所考量的重點。但是,公家單位如果也是盲目的跟從流行,而毫無顧慮的 使同「台客」這樣具有族群偏見的敏感字眼來辦活動,那就成了一種嚴重的行政疏失,因為他們公然使用人民的納稅錢去鼓勵他人舉辦具有種族歧視意味的活動,這 不僅是違反了政府應為人民謀求幸福的原理原則,同時也傷害了許多人民的族群尊嚴和文化情感。因此,我要向「台客文化新勢力研討會」的主辦單位國立台灣美術 館表達嚴正的抗議,要求林正儀館長公開在媒體面前向國人道歉,並懲處相關的失職人員。


回應「被歧視還當有趣」(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06年4月30日星期日)

■ 黃淵厚(作者為大學教師)


自由廣場昨日刊登「被歧視還當有趣」,作者要求主辦台客文化系列活動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公開道歉,並嚴懲相關的失職人員,實在言重了!

台 客的原始意涵,不可否認的,是外省族群對於本省人的歧視,但是經過歷史的篩選、時間的沉澱,這種意涵已經有所轉化,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圈最為明顯。國立台灣 美術館注意到這個現象,決定以「台風眼 新台風」為名舉辦展覽、研討會,企圖貼近常民文化的思維,這是公家單位少見的敏銳反應,也是一種努力,某個程度上更是一種創新。不論成敗如何,都值得鼓 勵。

語言是活的,就像Yankee原本也是一個歧視字眼,今天卻變成紐約人自豪的標籤之一。「台客」,或許有這個機會。

更何況,今天的台客,已經不再是詮釋的弱者,「華客」一詞開始流行,甚至有專屬網站(http://www.whucker.net/)伺候。所以陳先生大可不必生悶氣,你已經有能力讓歧視者受到歧視,有能力讓歷史的屈辱變成有趣!所以,何不和諸多「春風少年兄」一起來探探台客文化的潛力?


我的回應如下(2006年4月30日):

自由廣場刊登黃淵厚老師「回應『被歧視還當有趣』」一文,黃老師認為要求主辦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公開道歉,並嚴懲相關的失職人員,是言重了。
黃老師說:「台客的原始意涵,是外省族群對於本省人的歧視,但是經過歷史的篩選、時間的沉澱,這種意涵已經有所轉化,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圈最為明顯。」
是 這樣的嗎?伍佰被稱為台客,是讚揚他的藝術成就,還是嘲笑他的外型、談吐與穿著?近年來由49族群所炒作的「台客」風潮,乍看之下似乎充滿了包容。事實 上,依舊是以嘲諷或觀看動物園的態度來看待她/他們所請來的台客們。從參與的藝人努力撇清自己是台客,以及製作單位要求台客們,即使已經戒除,仍必須嚼食 檳榔就可看出端倪。而「台客搖滾演唱會」的發起人是倪重華,主辦單位是「中國廣播」 ,執行是「中子文化」,出版書籍定義詮釋方向的,則是來自英屬開曼群島的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演唱會慶功宴主辦人是陳文茜等人,參加的一堆貴賓都是『親 中』派政治人物,這不是政治操作?
華客網正是為了反擊這些人而產生的運動,但在黃老師於主流媒體上披露之前,鮮有人知吧?況且華客網所引發的討論,有大過49族群利用媒體優勢撲天蓋地所產生的效應嗎?
文中,黃老師用「或許」一詞,就表示「台客」這個負面辭彙尚未成為自豪的標籤。如果有人罵大學教師是豬玀,然後說:「語言是活的,就像Yankee原本也是一個歧視字眼,今天卻變成紐約人自豪的標籤之一。「豬玀」,或許有這個機會。」您可以欣然接受嗎?


以下附上媒抗網友 Mahakasappa 所寫的《中國豬文化新勢力》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 ,之後再來發表我的其他想法:
《中國豬文化新勢力》研討會

當「中國豬」已成為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名詞,人們似乎也熟悉於列舉各種符號、意象來指稱何謂「中國豬」。但是,究竟什麼才是中國豬的內在精神?人們說得順口,但卻可能不甚了解。

「中 國豬」起源於何時,如何流變?今昔中國豬有何異同?「做中國豬」,是不自覺,或是一種自我認同?「中國豬風」是模仿抑或原創?「中國豬」是混血多元文化的 代表之一嗎?對於這種種有待討論釐清的問題, 「中國豬文化新勢力」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與自認為「很中」的群眾,針對族群政治、國際與中土、社會階級、消費複製等中國豬相關議題,進行一場跨世代、跨性 別、跨階層的論壇,討論在現今「中國豬文化」如何展現不同的權力與價值判斷。

為此,本館邀請台灣各領域學者專家共同探討「中國豬文化」的地下趣味,進行學術知性的交流,希望透過本次活動讓全民更瞭解中國豬文化精神及其演譯。

指導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美術館
承辦單位: 極至體能舞蹈團
活動時間: 2006年4月29日(週六)9:00 ~ 17:20 (午餐自理)
活動地點: 國立台灣美術館 演講廳
參加對象: 一般民眾;200人

哦,打太快了,以上的「中國豬」應是種族歧視主義者發明的「x客」.詳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支持種族歧視主義(台灣美術館WORD檔案)

懇請種族歧視主義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種族歧視主義的台灣美術館,接下來辦一辦《黑豬玀Negro文化新勢力研討會》和《中國鬼Chink文化新勢力研討會》,讓大家多了解一下,他們的地下趣味


註:上面的連結要是沒有成功,請到www.tmoa.gov.tw/files/calendar/tc_fs0000001620_3.doc


今天的自由廣場,也有一篇相關回應:
去他的中國五千年

■邱如萱(作者就讀台北市立松山高中)

當人有了錢有了閒,就會去找樂子,找樂子需要文化的根,需要一些美的基礎。沒有文化的台灣令人慌張,就像一個人沒有了大腦只有四肢一樣。我們當然知道這點,於是去抓文化的根,可是抓的是中國五千年文化,這是「台灣的文化」嗎?

Revival,重生。這是文藝復興核心價值。我們抓了中國文化,它的確偉大,的確有它的文化價值;當初的文藝復興抓了古羅馬希臘時代的文化,重點是,他們懂得「創新」,而我們呢?

為什麼台客文化一開始被定義為俗擱有力(藍白十元拖鞋、花襯衫、金勞力士、賓士黑頭車、嚼檳榔)?就因為文化,一個尚未歸納出屬於自己文化的社會在偷嘗有錢有權的禁果。

用你的腦袋激盪出屬於台灣的設計,是我們現在要走的;我們需要有力的政府來推動這個觀點,而非被虛有財富迷惑的你我。

主流媒體請不要企圖為台客文化定義,因為這一切都在變動,今天的台客不等於明天的台客,況且你們之中有些人根本不愛台灣,根本不為這塊土地想。

我們有自己的總統、有自己的政府,去他的中國五千年!就用我們的正體字,好好的在世界上發亮!


原 本,我對於「台客」一詞,也是抱著企圖扭轉定義的方向在走,就如同Queer運動一樣。直到我知道「台客搖滾演唱會」的籌備到主辦、執行,甚至慶功宴,清 一色都是華客還有政治人物!這時了解,我們的努力,被強勢者順勢拿來當作「反挫」!即便如此,當學生說我穿著很台的時候,我還是說:對呀!當學生說我是台 客的時候,我還是會說:對呀!因為我不是華客呀!
然而,前幾週,跟一位49族群同事聊天,聊到媒體報導,以後給予學生的評語,盡量不要再用「四字 箴言」(成語),要以學生淺顯易懂的辭彙來描寫。她說:這想法是很好啦~~如果學生素質比較差,我們當然要用「台客」的話來跟他說呀!如果是素質好的學 生,我們為什麼不能用有水準的話來寫呀!難道一定要用「台客」的話稱讚學生嗎?
啥?台客=素質差?
~~~由這些49族群操弄變成熱門的「台客」一詞,果然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族群優越感!
現在面對「台客」一詞,究竟是要擺出怎樣的姿態呢?

20060505補充
被綁架的台客論述(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06年5月5日星期五
■ 陳金萬(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四 月卅日黃淵厚對本人的回應,不僅前後矛盾邏輯不通,且蠱惑我將忍受歧視的悶氣,化為「讓歧視者受到歧視」的能力,將不滿的情緒宣洩在「華客網」上,來施行 族群對抗的報復手段。他對於歧視性的言論不加以譴責,反過來要求受壓迫者把歷史的「屈辱變成有趣」,實在是有損為師之道。

首 先他在文章裡面承認,台客的原始意涵,是外省族群對於本省人的歧視,接著又說,這種意涵已經轉化成明顯的流行時尚。那麼我就要借用「流行陰謀」的概念來問 幾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媒體在為「台客」論述推波助瀾?他們標示和隱藏的內容是什麼?二、媒體操作台客論述的目的、動機和意識形態又是什麼?三、是誰在 編派台客文化的陣容?他們是自稱、還是被指稱後硬吞下去的名單?四、台客論述操作媒體的策略和戰術是什麼?五、台客論述讓誰成為新的利益接收者,是誰又再 度被貶抑而淪為文化底層的難民?

語言是活的,也是流動的,這是倡導「台客」論述的人經常使用的藉口。因為,語言的意涵只有從歷史宏觀的視角來看才是流動的,一般人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看,大多是停留在語言習慣之中;否則,生活在語言急遽變化的環境裡,人類將無法溝通。

國 立台灣美術館是否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我不清楚,但從舉辦「台客文化新勢力」研討會所用的標題來看,似乎提倡和讚揚的意味已大於檢討和反省的聲音,至於編派 研討會的成員名單,也是維持台客論述的一貫策略,先拉攏幾位專業人士當掩護,再邀請統派文人來把持台灣文化的詮釋權。美其名藍綠都有,「客觀中立」的人也 不少,就是沒有邀請批判和質疑台客論述立場的人士參加。

從 語言功能的角度來看,「台客」一詞所區分的概念,正是代表不同階級身分的人對語言的認同和生活品味,而被媒體綁架的「台客」論述,也成了一種「客體化」台 灣人的反挫論述。在此我並非質疑台灣流行音樂創作者推廣台客搖滾的原始動機,只是他們的發言並不能代表基層民眾的聲音,這是不同文化資本的階級問題。同時 他們也忽略了統派媒體政經勢力的結構問題,以至於台灣人被污名化的問題難以翻轉,自己反倒成了統派媒體混淆視聽的工具。

沒有留言: